有深度的寓意小故事【好句摘抄39句】
1、【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2、三、两小儿辩日
3、有些老师也许会说,我们不可能给每个教学内容都创设真实的情境。确实,有些内容是无法创设真实情景的,但如果我们关注到孩子只有到真实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就考虑到是否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孩子对其是否有真实的经验积累或情感体验。
4、孩子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
5、【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它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7、四、余音绕梁
8、鱼篓中的鱼自言自语说:“真是太不幸了,我是受到了青蛙的牵连才被捕进网里的。”
9、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青蛙讲的和鱼所理解的牛并不是一回事。其实这种状况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在前面讲得眉飞色舞,孩子在下面却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所然。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站对自己的位置。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商场玩,商场里非常热闹,可没一会孩子就哭闹着要离开,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当这位家长蹲下来抱孩子时,他才发现,原来在他眼里看到的琳琅满目的花花世界孩子根本就看不到,孩子看到的只是无数双腿向他走来,他感到害怕。我们要清楚孩子想什么,就要努力站到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要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完全替代孩子,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孩子。因此我们更要清楚,我们的教并不等于孩子的学,并不是我们教了孩子就必须理解,必须学会。我们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孰不知孩子正是在这种试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的。鱼和牛的故事非常简明但富含哲理,就如孩子的认知过程,看似简单却错综复杂。做为教师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真正把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合格的教师。
10、水中的鱼见了,心里说:“这个人在岸上,大概准备捕捉青蛙了。”
11、【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12、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13、《列子汤问》中的著名的三则寓言分别是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
14、寓意:有时,一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看上去似乎是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
15、【原文】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16、一、愚公移山
17、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最远,中午离人最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升的时候有车盖那样大,到了中午,却只有盘子那样大,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天气还是凉丝丝的,中午就热得像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8、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19、【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0、故事:渔夫来到河边,青蛙吓得往水里跳。
21、【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22、二、夸父逐日
23、【寓意】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24、夸父逐日
25、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我对幼儿逐渐有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首先,幼儿是一个完整的、各种能力都在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其次,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再者,幼儿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最后,幼儿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反应。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才明白对于幼儿来说,他虽然是一个学习的接受者,但他对外来知识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当我们明确这点时,我们就不会一味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进去,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26、【寓意】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7、北山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
28、【原文】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29、渔夫把网撒到了河里,鱼和青蛙都被网住了。渔夫把鱼和青蛙都丢进了鱼篓里。
30、愚公移山
31、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32、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因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青蛙告诉它,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这时,在鱼的脑海里,出现的“牛”的形象是----鱼牛: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它听到的牛的特征。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33、我们现在经常提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但很少有人关注到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性,许多情境是为了创设而创设,失却了创设情境本身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创设往往是为了达成教师的目标而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英语教学活动,为了达成教师想让孩子记住单词的目的,教师将单词中的字母形象化,并匹配一定的事物,然后根据字母的排列顺序对这些事物进行故事情境的创编,于是就有了“小树拼命在跑啊跑啊”“大鲨鱼坐车上神气地说”这种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境下学习的孩子,他对事物的认识还是科学的、正确的、真实的吗?正如故事中的鱼一样,孩子出现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合理的,因为教师给他创设的情境并不是真实和科学的,所以教师是关键。
34、从前齐国有一个渴望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戴整齐来到市场上,走进一家卖金子的店铺,抓起一块金子就跑。官吏捉住了他,责问道:“这么多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偷人家的金子?”他回答:“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
35、寓意】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
36、教师的教并不等同于学生的认识。
37、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
38、五、齐人攫金
39、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泽)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