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顿开精选37句
茅塞顿开
1、《文赋》是东晋文学家陆柬之所作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原文如下:
2、文学的兴起,历史悠久。自轩辕黄帝以来,圣贤辈出,他们的言论流传千古,光彩夺目。因此说:“言论是行动的指引,文章是道理的显现。”那么,言论和文章,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言行一致,道德和才能都得以展现,这就是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的原因。
3、文章是心灵的声音,诗人是志士。所以说:“诗歌表达志向,歌唱传递心声。”诗人的志向,内在郁结而外在显现。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
4、意思就是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5、【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6、夫文章者,心声也;诗人者,志士也。故曰:“诗言志,歌咏言。”然则诗人之志,郁于中而形于外。故曰:“满招损,谦受益。”
7、见“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被茅草塞住。一下子把茅草堵塞的道路打开了。比喻原本闭塞的思路,因为受到启发,立刻理解、明白。也作“茅塞顿开”。
8、[máosèdùnkāi]
9、茅塞:茅草堵塞无人走的路。顿:立刻。开:开通,通顺。被茅草阻塞的路一下子打通了。比喻思路突然畅通,理解、领悟了某种道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
10、文学这一领域,当然不止于此。观察圣贤的传承,无不有文;考察得失的原因,无不源于文。所以说:“言论是行动的先导,文章是志向的使者。”那么,言论和文章,相互依赖而成就。所以说:“言行一致,道德和才能都得以展现。”
11、máosèdùnkāi
12、【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3、至于茅塞顿开,宛如拨云见日,使人顿时开朗。这样的文章,自然不能局限于一种风格。但若不符合道理,也无法传承。所以说:“文章是千古大事,得失取决于个人内心。”
14、成语出处:
15、茅塞顿开意思是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本阻塞的思路忽然豁然开朗,心中难题得以迎刃而解。常常用来形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突破。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状语、定语;含褒义。常用于当面;多用于话语。成语出处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16、茅塞顿开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茅塞顿开:[máosèdùnkāi]
17、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18、意思就是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一样,现在一下子打开了。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领会了,突然明白过来了。
19、茅塞顿开的意思是:
20、《文赋》是东晋文学家陆柬之所作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文学的作用在于表达情感、描绘风俗、分辨是非、审慎行事、洞察时务、通达事理、教化百姓。因此,言论是心灵的声音,文章是表达志向的手段。如果志向不合,言论如何能打动人心?所以君子发表言论时要真诚,不随意造作。
21、“茅塞顿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原来困惑糊涂的情况,突然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过来。比喻原来被迷惑的思路和问题突然一下子豁然开朗。
22、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23、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24、吾愿今昭告天下之文人,盍兴乎来!言志则志矣,言道则道矣。苟志于道,何患无文?故曰:“修辞立其诚。”
25、茅塞顿开【读音】:máosèdùnkāi【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26、“茅塞顿开”本义是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状语、定语;含褒义。多用于书面语。也说“顿开茅塞”。
27、至若茅塞顿开,焕若披云见日,使人豁然开朗,其为文也,固不可限于一端。然使不合乎理,则亦不能传矣。故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28、然则文学一道,固非小补。观乎圣贤之传,莫不有文;察乎得失之故,莫不由于文。故曰:“文者,行之先;言者,志之使。”然则文之与行,相须而成。故曰:“言行一致,道器兼全。”
29、茅塞顿开(máosèdùnkāi),汉语成语,意指一下子把茅草堵塞的道路打开了,比喻原本闭塞的思路,因为受到启发,立刻理解、明白。
30、且夫文章之作,非为他焉。在乎抒己之情,宣彼之志。故言者,心声也;文者,言志也。志苟不合,言何以中窍?故君子发言立诚,辞不苟造。况乎文章之作,非徒言也,而有诸其中。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茅塞顿开
31、然则文学之兴,其来尚矣。自轩辕以来,圣贤递兴,立言不朽,其道焕矣。故曰:“言者,行之指;文者,理之章。”然则文之与行,固相资也。言行一致,道器兼全,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其在兹乎!
32、夫文学者,所以抒情志、陈风俗、辨言行、审得失、切时务、达事变、明治道、化民物者也。故言者,心声也;文者,言志也。志苟不合,言何以中窍?故君子发言立诚,辞不苟造。
33、文章创作,并非为了其他目的。关键是表达自己的情感,传达他人的志向。言论是心灵的声音,文章是表达志向的手段。如果志向不合,言论如何能打动人心?所以君子发表言论时要真诚,不随意造作。而且文章创作,不仅仅是言语表达,更在于内心的充实。所以说:“言论没有文采,行动就不会远传。”
34、就是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总之是一下明白了,不疑惑了。这个词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别人的提示下,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然明白了过去琢磨很久的事。
35、茅塞顿开-释义
36、我希望现在告知天下的文人,为何不奋发向前?表达志向,便有了志向;追求道理,便达到了道理。如果立志于道,何愁没有文采?所以说:“修辞立其诚。”
37、毛塞顿开的愿意是指道路被茅草堵塞,经过疏通马上打开了,引申为原来本不通的思路因为受到某种启发而立刻明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