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名言名句优选68句
列子名言名句
1、【译文】应该活着就能活着,这是天福,应该就了,这也是天福。应该活着但不能活着,这是天罚;应该却不能的,这也是天罚。
2、选自《列子·力命第六》
3、【译文】经常生化的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就无时无刻不在生,无时无刻不在化,是阴阳变化使之这样,是四季更替使之这样。
4、《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包含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的书籍。《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以飨博物君子。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于事”,适形避世。
5、【译文】气色强的人骄傲,力量大的人奋勇,这样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道。
6、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7、【译文】一旦发挥生发的作用就不能不生了,一旦发挥化育的作用就不能不化育了,所以生化就成了天地间的常事了。
8、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涉及到孔子,但是通篇也没有记录孔子说的话,该篇有教育意义的话应该是最后的“孰为汝多知乎”,告诉我们再高明的学者也有不懂的知识,学无止境,应该以谦虚的态度求学。
9、列子·汤问篇
10、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11、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12、《列子·汤问》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13、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14、第一篇《天瑞》。本篇十四个段落可分三大部分,都是围绕这一世界本原而展开的。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不生不化者”是万物的本原,接着描述了世界从“太易”开始直至“天地含精,万物化生”的生成过程,然后又以“外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在物质基础上的演化历史,这三个层次分别从物质本体,宇宙生成和生物进化的角度阐明了“道”的属性,构成《列子》独特的自然天道观。第二部分,进一步揭示了“道”与具体事物亦即“生者”与“生生者”的关系,揭示了“道”与运动的关系,从有限和无限、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上丰富了“道”的内涵,并由此提出了《列子》的自然生死观。第三部分的主旨在于强调“道”之本质在于虚默无为,而人也应以笃守虚静的态度对待人生。
15、二、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列子·天瑞篇》
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7、【译文】“虚”本身没有什么可贵的。不在于这个“虚名”。关键在于真正做到清静、虚无。清静与虚无,便得到了本性的居所。争取与施与,反而丧失了本性所在。
18、【译文】接近于成功,好像是成功了,实际上并没有成功。接近于失败,好像是失败了,实际上并没有失败。
19、虚者无贵也。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
20、选自《列子·说符第八》
21、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22、《列子》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曲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23、【译文】这个不生的本体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这个不化的本性是循环往复的。这个循环往复的本性,永远找不到它的边界。这个独一无二的本体,它的道不可以穷尽。
24、不贪富,何羡货?
25、《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的重要典籍。其思想主旨接近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神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26、第三篇《周穆王》。本篇有八个故事,似乎都在用“如梦如幻”说明世界万物的虚妄不实。但是它并没有把觉醒与梦幻混为一谈,只是针对人们平素认为觉醒时的一切认识都真实无误,而梦幻时的一切想象都虚妄不经的尝试,提出觉醒时有梦幻(即错误虚假的认识),而梦幻时有觉醒(即源于事实的想象)。
27、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28、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列子》
29、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
30、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列子名言名句
31、第六篇《力命》。本篇反映《列子》的命定论思想,共有十三节文字,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它看到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平等不合理和事与愿违的现象,在“力命问难”“子产诛邓析”等故事中,通过贤德之人与凶顽之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比较,揭露了“穷圣而违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的事实。《列子》命定论的出发点同相信天能赏善罚恶、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又有不同,它反对有人格神的上帝,只是过分强调了必然性,其结果却难免与后者殊途同归,都劝导人要“知命安时”,这便是本篇的第二层意思。篇末最后一节,是总结全文旨意之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2、——列子《列子》
33、第四篇《仲尼》。本篇由十二个故事和三段议论杂纂而成,谈得是认识论,论述如何遵循“道”的本性去认识世界。第一则故事借孔子和颜回的问答,提出无知无为,方能无所不知,无所不为。要做到“无知无为”,首先必须顺物之情而不任逞意志,然后要做到内观反省,不假于外,方能“有易于内而难于外”,善于含藏,做到大巧若拙;最后,忘怀彼我是非,亦即克服名言概念的局限。本篇最后一节,以关尹喜的话总结了上面这几层意思:在他看来,“物自远道,道不违物”,只有人去违反自然规律,规律是不会违反人的。于是他要求破除一切主观成见,做到“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功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即像水一样顺应自然规律,像镜子、回声一样如实反映客观世界。
34、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5年之间),东周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被尊为“冲虚真人”。
35、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36、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7、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38、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39、第二篇《皇帝》。本篇有十九个神话和寓言故事,归纳出四层意思,以袭用黄帝的“清静无为”为主旨,专讲“养生”和“体道”的,论述个人身心修养同掌握客观规律的关系。首先,本篇借皇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后的彻悟,提出“今知至道不可以请求”。但它并非提倡坐而体道,而是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对至道的直觉体验,这便是本篇的第二层意思。第三层意思是申明养生之道,在于不可有机心,应含藏己意,和同于物,做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第四层是说,养生之道还在谦虚谨慎。
40、提的问题是在问列子的主张吗?
41、【译文】天下有经常取胜的方法,有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经常取胜的方法叫做柔弱,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叫做刚强。
42、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
43、不逆命,何羡寿?
44、他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其先后著书20篇,后人整理的《列子》仅余8篇。
45、三、吞舟之鱼,不游支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列御寇《列子·杨朱》
46、选自《列子·天瑞第一》
47、是的,列子全书中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狗》、《养生主》、《养生训》等。《天狗》讲述了一个人遇到了一只会变成人形的狗,通过对话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
48、他个人思想包括:贵虚、以道为本、体道合真、齐物为一、力命、无心之境。列子认为虚不能有贵的存在,有了贵就达不到道所说的无了。既然重视无,就要将所有的都忘掉,心中不能有贵贱之分,做到这样,就达到了虚。列子将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的原则。人生就应该追求道体合一,这样才能达到冲虚自然的境界,生命的存在也才会有意义,心灵也会变得自由。人要达到心灵的自由,就要抛弃原有的常理,摆脱生活中束缚,从而减轻心灵的苦痛。列子崇尚心灵的自由,有”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等句子。这些都表现列子喜爱无比自由的生活,是心灵上的感受和体验。
49、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50、不矜贵,何羡名?
51、桅桅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桅桅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
52、列子的体裁是神话传说。
53、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
54、《养生主》和《养生训》则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如何保持身心健康。这些篇章以寓言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向读者传递了智慧和道德的教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55、第七篇《杨朱》。杨朱学说直接反对礼义纲常,强调顺从人的本性,享受当生的快乐。全文可分四个层次。首先,它针对与礼教纲常互为补充的功名利禄,以尧、舜、伯夷的不同遭遇,说明“实名贫,伪名富”;因此,“名者,伪而已矣”。人的本性在于享乐,而生命短促,应该“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其次,享乐的目的在于终生贵己,它提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并在此前提下,提出“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再次,承认人是感性实体,有追求享乐的权利,但人人纵情所好,在现实社会中又行不通,于是它只能把人的欲望向内收敛,以“负曝”等寓言,要人各安其性,制命在内。最后,作为第一层意思的补充,它申明“名”也非空无一物,名不可执着也不可抛弃,全以是否遂顺人性作为取舍的标准。
56、第五篇《汤问》。本篇一连讲了十五个恢诡奇谲的海外奇谈。在“殷汤问于夏革”的故事中,它针对人们只知“今之有物”的局限,提出“物之始终,初无极已”;针对“上下八方有极尽”的局限,提出宇宙“无极无尽”;针对当时只知“四海之内”的局限,提出万物“大小相含,无穷极也”;针对人们强自分辨事物的巨细修短,提出无限丰富的万有,虽然形气各异,但是各自情性相对于生态都是均衡的。
57、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58、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
59、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60、不要势,何羡位?
列子名言名句
61、【译文】圣人依靠道来化育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62、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63、选自《列子·黄帝第二》
64、列子·汤问中的名句有:“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等。
65、第八篇《说符》。本篇与《天瑞篇》首尾呼应,主要解“说”人的主观意识、行为必须与客观规律相“符”,以求“心合于道”。怎样方能做到“心合于道”呢?本篇认为,首先必须在纷纭万象中见微知著,察其所以然,以知善恶之来去,祸福之相倚;其次,必须力克骄盛,凡事“持后”才能“处先”,如“詹何论治”“寝丘之封”所反覆告诫;再次,还必须像“至为楮叶”说的那样,“恃道化而不任智巧”。
66、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即列子。
67、一、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
68、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