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郑板桥咏竹诗词【97句】
郑板桥咏竹诗词
1、释义:写出一枝清瘦的竹竿,在清风潇潇的江上做钓鱼竿。
2、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3、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4、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5、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6、释义:世上人都爱栽花,只有老夫我爱栽竹。
7、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8、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9、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板桥《竹石》
11、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12、(清)郑板桥
13、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14、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15、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16、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17、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1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郑板桥的咏竹诗
21、诗解读:“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长出来的竹子要比老的枝干高很多,但新竹子的生长又离不开老竹的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如果下一年有再生的枝干,今年的新竹又会作为衬托,扶持下年再生的竹子长得更高。这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趋势,就好像人类社会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样,而且在晚辈强大的同时要不忘前辈的帮扶教导之恩。
22、释义:不需要每天报平安。曾见过它清风一般高洁的情操。
23、下面是郑板桥咏竹诗十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4、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清代:郑板桥《竹石》
25、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26、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清代:郑板桥《予告归里》
27、郑板桥(清)
28、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清代:郑板桥《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29、郑板桥关于咏竹古诗有多首,以下列出较为经典的三首,前两首为“咏竹”,后一首“借竹抒意”,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每首诗原文及解读如下:
30、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清代:郑板桥《效李艾山前辈体》
郑板桥咏竹诗词
31、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32、释义: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33、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34、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35、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36、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37、清·郑板桥
38、《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代:郑板桥《竹石》
40、《新竹》清代:郑燮
41、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42、释义:秋风昨夜渡过潇水湘水,惊动石头,穿过树林一贯发狂。
43、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44、很久以前就知道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道非常著名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道诗形象地为我们描写了竹枝不畏坚韧,顽强地生长的性格. 最近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两句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下面注解出处“清.郑燮《竹石》,解析是‘经由重重磨难,任凭狂风吹打,(竹子)依然坚直挺拔.这是一首题画诗中的两句,作者以竹喻出身寒微却能坚守道义的人,隐寓自己的刚劲风骨,是郑燮最著名的诗句.’” 仔细读过以后,总觉得有些蹊跷,这作者是郑燮,我知道就是郑板桥,因为他原名就叫郑燮,后来他在所作的画作下款都提有“板桥郑燮”的字样,后人就逐渐地叫他郑板桥.我也清楚了解郑板桥在辞官之后以画兰、竹、石为生,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结长青,石万古不败,正好与他自身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照这样看,这前后两后《咏竹》和《竹石》应该是在写同一样东西没错,而且语句相仿佛,只是字句有所调整而已,那为什么名字跟解释大不相同呢? 劳记古人,敬重古人是我们后人应该做的,但是在尊敬他们的同时要以事实为准绳.老实说我现在还搞不清楚前后两首诗到底哪一首才是郑老先生遗留下来的名作,我承认在博学方面我不是博学通才,但是对那些古诗词我还是比较喜欢了解和苦读的,不管哪一个版本是正确的,我都希望出版社在印制那些书籍的同时,一定要校对核实,尊重事实,不要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困扰.
45、此诗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傲然挺立。
46、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47、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8、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以下是郑板桥咏竹诗十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49、释义:写出来的竹柏没了颜色,卖给东风不合时宜。
50、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51、拓展资料:
52、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53、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5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55、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56、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57、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清代:郑板桥《竹》
58、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59、《竹石二》
60、释义:只有竹枝浑然不怕,挺身而出与狂风搏斗。
郑板桥咏竹诗词
61、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62、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63、《竹石》
64、《竹石一》
65、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66、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67、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68、《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69、郑板桥(郑燮)
70、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7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72、《效李艾山前辈体》
73、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74、释义:清风何必自己寻路,寻到青竹梧桐中。
75、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76、清代画家郑板桥和竹可谓是难舍难分。画了很多的竹并写了许多的咏竹诗。
77、竹石清代郑燮
7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79、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80、诗解读: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四句诗把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81、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8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83、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1],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84、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85、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8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87、《竹石》清代:郑燮
88、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89、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90、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郑板桥咏竹诗词
91、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92、诗解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紧紧咬定青山不肯有丝毫放松,坚硬的岩石中只要出现一条裂缝就可以把根须伸入进去,“咬”字是极具力量性的词语,将竹子拟人化,好像是一个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因为根基稳固,所以自然可以经受得住千磨万击,即便是狂风也不能使它动摇。郑板桥一生清贫,经历过不少磨难打击,但依旧性情刚正,坚定如初,可能也正是因为竹子的这种品性,才被郑板桥视为知音的吧。
93、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94、《墨竹图题诗》清代:郑燮
95、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
96、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97、很久以前就知道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道非常著名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道诗形象地为我们描写了竹枝不畏坚韧,顽强地生长的性格。 最近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两句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下面注解出处“清.郑燮《竹石》,解析是‘经由重重磨难,任凭狂风吹打,(竹子)依然坚直挺拔。这是一首题画诗中的两句,作者以竹喻出身寒微却能坚守道义的人,隐寓自己的刚劲风骨,是郑燮最著名的诗句。’” 仔细读过以后,总觉得有些蹊跷,这作者是郑燮,我知道就是郑板桥,因为他原名就叫郑燮,后来他在所作的画作下款都提有“板桥郑燮”的字样,后人就逐渐地叫他郑板桥。我也清楚了解郑板桥在辞官之后以画兰、竹、石为生,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结长青,石万古不败,正好与他自身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照这样看,这前后两后《咏竹》和《竹石》应该是在写同一样东西没错,而且语句相仿佛,只是字句有所调整而已,那为什么名字跟解释大不相同呢? 劳记古人,敬重古人是我们后人应该做的,但是在尊敬他们的同时要以事实为准绳。老实说我现在还搞不清楚前后两首诗到底哪一首才是郑老先生遗留下来的名作,我承认在博学方面我不是博学通才,但是对那些古诗词我还是比较喜欢了解和苦读的,不管哪一个版本是正确的,我都希望出版社在印制那些书籍的同时,一定要校对核实,尊重事实,不要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困扰。